瞭望 扎紧米袋子需迈三道坎_开云游戏_开云游戏平台app

全国服务热线:18329589137

  • 瞭望 扎紧米袋子需迈三道坎

    时间: 2024-02-24 21:41:59 |   作者: 开云游戏

      相较于不断推陈出新的育秧良法良技,缺乏良种仍是当前早稻生产面临的困扰之一

      当前,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现阶段的难点大多数表现在选址难、管护养护难两方面

      为应对极端天气不利影响,需要多部门协同、多管齐下管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今年春耕期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江西省部分产粮区发现,各地育秧播种智能化程度明显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但也存在水稻缺乏优势品种、高标准农田管养难、防灾减灾能力较弱等情况,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多位受访专家这样认为,为更好扎紧米袋子,端牢中国饭碗,应进一步加大粮食品种研发投入力度、优化种植模式、夯实农业基础、挖掘“地”“技”潜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在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芦溪乡欣蓝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育秧工厂,机械化育秧生产线正马不停蹄地运转,工作人员一边利用粉碎机将块状泥土碾成细土,一边将空秧盘依次放上输送带。经过机器自动填土、洒水、播种、覆土后,一个个完整的育秧盘鱼贯而出,由育秧小车运送至智能大棚。截至目前,该工厂培育的秧苗已能满足1万余亩农田耕种。

      “恒温育秧大棚能通过数字传感器自动控制大棚室温、自动灌溉施肥、自动控制光照和通风,确保种子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生长,增加种子的出芽率,保证水稻高产稳产。”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甘小平介绍说,大棚智能监测系统还可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和土壤氮磷钾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数据,自动控制灌溉和施肥,水肥节约率达60%以上。

      记者发现,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育秧不仅有高科技,还有新方法,目前江西省大力推广的“优质晚稻早种”方式,颇受农民青睐。

      据了解,以往吉水县早稻品种均为籼稻,普遍在3月中下旬播种、7月中旬收获,生长期100天至120天,品质一般,口感不及中晚籼稻,大部分作为储备粮或工业用粮使用。

      为解决该问题,当地引导农民将优质晚稻品种用于早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生产,提早播种,为晚稻生产留出足够时间。“优质晚稻早种”品种通过智能化育秧,培育出来的秧苗均匀、健壮、整齐,能有效减轻倒春寒影响,提升早稻品质,实现每年7、8月份优质米上市。近三年,江西省已审定6个优质晚稻品种作为早稻种植,亩均增收300元。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副处长贺国良表示,2022年“优质晚稻早种”播种面积占江西全省早稻种植培养面积的9%左右,尤其在赣南山区实施效果很好。“我们采用晚稻早种品种,产量比一般常规稻每亩增产100斤到200斤,大米品质也优良。”醪桥镇黄家边村种粮大户周小毛说。

      然而,相较于不断推陈出新的育秧良法良技,缺乏良种仍是当前早稻生产面临的困扰之一。

      一是育种环节。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尹建华说,早稻育种属于全国性难题。据多位受访种粮大户反映,江西省市场水稻品种多,但优质粮源少,存在同质化情况,“高温逼熟”现象易影响早稻品质,导致价格较低,降低农民种粮积极性。

      有农业科研人员表示,目前优势品种研发、推广等环节期待加强资金支持,建议从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适当比例补齐短板,促进水稻研发平台平稳运行,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合作研究。

      二是种植环节,目前,江西省着力推广“稻稻油”轮作种植模式,但受到气候、品种、稻油茬口衔接等因素影响,推广仍有难度,这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水稻产量,农民种早稻积极性不高。

      受访专业的人介绍,推广再生稻种植是破题方向之一。宜春市袁州区种粮大户彭晚苟说,再生稻头季每亩可以收1200多斤,再生季可以收400斤以上,能有效规避不利天气影响,该种植方式具有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益的特点。

      采访中,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再生稻种植没有大面积推广的根本原因,一是技术问题,再生稻种植技术比传统种植方式要求更高,例如水肥管理、头季收割方式等,需要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二是品种问题,目前优势再生稻品种不多,各地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水土条件的优势品种尚需时间,有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

      今年春耕时节,江西省瑞金市谢坊镇安背村田长邹平和往常一样,每周都要到田间地头走一走,看看有没有耕地被占用或撂荒。

      近两年来,瑞金将33.84万亩耕地纳入“田长制”网格化管理,由市、乡(镇)、村(社区)、村小组三千多名田长负责,明确全市各级田长工作职责,下级田长对上级田长负责,切实推进耕地保护工作。

      “我们村每名田长对接约20户农户,一方面掌握早稻生产进度,另一方面动态巡查,尽早发现早稻种植中存在的问题。”邹平说,田长通过移动巡田App定期上传巡田记录,再由县、镇、村逐级督促整改。App后台每天为田长推送遥感监测疑似图斑,田长现场核查后反馈结果,实现耕地高效监管。

      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江西省各地还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

      在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百嘉镇九贤村,村民肖锡礼是当地种粮大户,承包了600多亩农田用于富硒水稻种植。以往,他要聘请50多名劳动力育秧、插秧。如今,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他可通过新购买的翻耕机、插秧机实现高效备耕。肖锡礼说:“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好后,个人会使用农用大型机械翻耕、插秧,人力成本降低,效率更高。”

      九贤村是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江西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江西省耕地总面积为4082.43万亩,只占全国的2.1%;存在丘陵山地多、酸性土壤范围广、土壤养分不平衡等问题。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保护处处长贺中朝说,目前,江西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914.1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71.6%,建成项目区亩均增加粮食产能100斤以上,土地流转率超75%,项目区粮食综合产能、耕地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去年,江西省还通过鱼塘、果园还田等多项举措,净增2万多亩耕地。”江西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何振林说。

      受访基层干部反映,2017年以来,江西省经过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可用的成块田地慢慢的变少,建设范围正向丘陵山区延伸,加上地方财力有限,建设难度慢慢的变大。以省内一产粮大县为例,三年内该县承担了6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后来因为缺少好的成片地块,向上级报告调减10多万亩,当期实际建成了50多万亩。

      对此受访专业的人建议,应进一步统筹细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考虑不一样的地区气候、地形、地质等因素,制定差异化建设方案,并适度引入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

      此外,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存在重建轻管、重补轻养现象,有的地方管护经费少、管护机制不健全、管护方法不科学,削弱了耕地产出能力。

      近年来,江西省一些地方在管护方面做了探索,以安福县为例,当地按照“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对高标准农田实行网格化管理,投入管护经费、建立管护队伍,定期巡查田块,解决渠道涵管堵塞、田间道路坑洼等问题,对损坏的田间工程设施进行维修。

      多位受访专业的人建议,当前各地应尽快建立健全“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建后管护机制,积极落实省级财政建后管护奖补政策,督促市县按照投入标准将管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坚持一手抓管护,一手抓利用。

      江西南昌县泾口乡后房村,当地育秧基地农事服务人员驾驶高速插秧机进行机械化插秧(2023年4月12日摄)   彭昭之摄/本刊

      近三年来,江西省粮食生产经历了天气、虫害等坏因影响,影响农民尤其是种粮大户的积极性。受访专业的人建议,面对极端天气多发情况,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特别的重要,需要多部门协同、多管齐下管理。

      ——搭建部门协同合作网。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江说,近年来江西省极端天气频发,2020年上半年雨水多,后期寒露风来得早;2021年10月持续高温,晚秋不凉,虫害多发;2022年又遇大旱。他建议,针对极端天气,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应加强协作、精准研判,考虑极端天气对农田水利的影响。

      ——打好风险预警提前量。当前,建立和加强农业重大灾害的预警机制是重点。丰城市一位受访农业专业的人建议,当前针对天气变化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部门可充分的利用广播、社会化媒体平台等渠道,及时向农户发布风险提示预警。农业生产中应注意农业设施防风保暖,提前做好设施检修加固、棚圈防风保温工作,加强田间管理。此外,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农业抗风险预案,建立灾害预防监测机制。

      ——完善硬件软件基本盘。多位种粮大户反映,近年来国家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距离满足抵御大灾和精细化耕作要求仍有提升空间。有的粮食主产区的路、桥、沟、渠、电等农业配套设施存在薄弱环节,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遇到灾情粮农需要自救,影响其扩大种植规模意愿。采访中记者还发现,部分农户抗风险意识较弱,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培养。

      ——筑牢后续保障防护墙。多位受访粮农表示,目前农业保险理赔工作在基层一些地方仍存在理赔难问题,出险员偏少、查勘定损进度较慢、理赔周期较长,受灾损失情况有时由保险公司单方面裁定。据了解,在江西省部分地区,种粮保费一般由当地政府出七成,种粮农户出三成,粮农负担不大,但在理赔过程中,农村核实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较难,保险公司和农户双方易发生纠纷,农户话语权相对较小。

      高安市种粮大户黄敏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完善农业保险条款制定,规范农业保险查勘定损技术标准,出台具体指导条例。多位基层干部建议,能够使用基金运行的方式,在各地建立水稻受灾保险基金池,为粮农权益保驾护航。■